王羲之(约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出生于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有才干的大臣和文学家。他自幼师从卫铄,后游历名山大川,广泛学习前人书迹,最终在洛阳深造,领悟书法真谛,开创了独特的王派书法。
王羲之的政治生涯同样辉煌,二十三岁入仕,历任多职,直至永和十一年辞去会稽郡职务,隐退山水。他的书法风格集大成,尤其以《兰亭序》闻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子王献之并称“二王”。王羲之的影响深远,他的书法艺术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且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他的伯父王导是东晋的丞相,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他擅长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在政治上主张执国柄者要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他不但抓住一切机会向朝廷和当权者提出正确的建议,而且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不辞劳苦,勇于担当,推行敦实民本,改善民生的有效措施。
此外,王羲之还有一些轶事广为流传,例如他生性爱鹅,曾为了得到一只鹅而写《道德经》;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被学生刮去,学生懊悔了好几天。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一位多才多艺、卓越非凡的人物,他在书法和政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