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主要负责军事和政务。他们因受职时朝廷赐予的旌节而得名,拥有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的全权。节度使在唐朝和宋朝时期相当于封疆大吏,掌管一州或几个州的军务大事,有时也涉及财政和行政事务。
在唐初,沿用了北周及隋朝的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总管统兵,后改称都督。节度使起初主要负责军事训练和作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权力逐渐扩大,包括财政和行政管理的权力,有时甚至形成地方割据局面。
节度使制度在安史之乱后尤为突出,成为唐朝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安禄山就是一位节度使,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动了叛乱。
节度使职位在宋朝时期仍然存在,但权力相对分散,不再像唐朝那样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