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史上,“多余人”是指那些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环境中、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不满现实,但又缺乏行动力,最终在愤世嫉俗中白白浪费自己的才华。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多余人”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别尔托夫(赫尔岑《谁之罪》):一个有着卓越才能和抱负的人物,但在社会中处处碰壁,成为“多余”的人。
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贵族军官,聪明且才智出众,对当时无聊的生活感到失望,但又无法摆脱。
罗亭(屠格涅夫《罗亭》):聪明、热忱,但缺乏实干精神,最终在巴黎墓战中牺牲。
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一个生性善良、有教养,但因生活无忧而变得悠闲散漫、好吃懒做,最终默默离开人世。
涓生(鲁迅):中国二三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之一。
觉新(巴金):同样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
这些“多余人”形象反映了19世纪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困境,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力感。他们的故事通常充满了悲剧色彩,是文学史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