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翁号
共翁号 > 常识 > 北京中医药大学怎么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怎么样

原创2025-06-20 07:51:47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和平街校区、望京校区和良乡校区。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药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护理学、英语(医学、中医药国际传播)、法学(医药卫生)12个本科专业。

学校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14个领域,包括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教职工5120人,专任教师157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0.3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2.55%,有博士生导师335名。学校有“国医大师”6人,全国名中医3人,“首都国医名师”3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1人,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教授为主的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87人,其中研究生4504人,本、专科生7521人,留学生562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1864人,远程教育学生17859人。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均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有4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专业学位类别,下设14个领域,包括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48个。其中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0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台湾中医药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北京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东方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3家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探索合作共建新模式,搭建了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建立第四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第五临床医学院(深圳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房山医院)、第七临床医学院(孙思邈医院)和第八临床医学院(厦门医院)。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6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3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5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0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1个。

综上所述,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均表现出色,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中国中医药领域的顶尖学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返回:常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