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只存篇名。《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
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包括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风俗与婚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雅》:
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多作于周王室衰微之后。雅诗的内容主要有政治讽谕诗、周族史诗、婚姻爱情诗、农事诗、宴饮诗、颂德诗、贵族怨愤诗、反映民生疾苦诗等。
《颂》:
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主要是祭歌和赞美诗。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直接铺陈叙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包括明喻和隐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引起联想和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诗经》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它的四言诗和隔句用韵形式,虽然富于变化,但读来错落有致。
《诗经》不仅是中国诗史的源头,也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它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诗歌之路,对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