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也称为太阴历或月历,是一种基于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它以月球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即朔望月(大约29.53天)作为一个月的长度,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组成一年,大约354或355天。阴历不考虑太阳年,因此与四季没有直接关系。
阴历的一个月开始于朔日(月亮和太阳在黄经上的角度差为0°),即我们所说的初一,而结束于下一个朔日的前一天。阴历的月份与月亮的圆缺变化紧密相关,即所谓的“月有阴晴圆缺”。
阴历在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因为它与月亮的相位紧密相关,而月亮的相位又与潮汐和女性的生理周期等自然现象相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阴历的名称可能会让人误以为它与农历(阴阳合历)相同,但它们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历法。农历是在阴历的基础上融合了阳历(太阳年)的成分,通过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与阳历之间的差异,使得农历既能够反映月亮的相位变化,又能与季节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