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静功和动功。
静功
采取坐、卧、站等姿势,运用松、静、宁、息等练意方法,着重于身体内部精神、脏腑、气血、津液的锻炼。因此也被称为“内功”。
具体功法包括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等,还可以根据姿势进一步细分为卧式、坐式、站式等。
动功
采取与意气相结合的各种肢体运动、拍打及自我按摩等方法,以锻炼脏腑、筋骨、肌肤。因为动作表现在外,所以也被称为“外功”。
动功的练习方式包括站式和行走式,如峨嵋十二桩、太极拳、五禽戏等,也有坐着练的动功,如坐式八段锦,特殊情况下也可躺着练动功。
动功还可以根据是否有规范化的动作招式节段程序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非套路动功又可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此外,气功还可以根据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流派来源
分为医学气功、儒家气功、道教气功、佛教气功、武术气功等。
按应用目的
分为书画气功、音乐气功、舞蹈气功、戏剧气功、表演气功(杂技)体育气功、医疗气功、丹道气功、禅定气功等。
按发源地为标准
如峨嵋气功、武当气功、少林气功、昆仑气功等。
按机体主被动状态
分为主动气功与被动气功,主动气功是指完全靠自我练功来健身治病的,被动气功则指通过别人帮助,使自己功能状态得到调整来健身治病的一种治疗形式。
这些分类方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交叉的。通过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气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建议在选择气功练习方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身体状况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类型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