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拼音:huí hú;维吾尔文:Uighur/Uigur)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是现代维吾尔族的主要祖先之一。回纥人最初起源于丁零人,这是古代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回纥曾在788年改名为回鹘,意指“回旋轻捷如鹘”。回纥民族在8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自己的汗国,并与唐朝政府维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回纥人是铁勒诸部的一支,他们崇尚勇武,以骑射技艺高超著称。在安史之乱期间,回纥曾出兵帮助唐朝平定内乱。回纥文是在粟特文基础上创制的,用于记录回鹘语,这种文字在历史上曾经流行于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
回纥(或回鹘)民族在历史上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文化和政治上。在840年回鹘汗国瓦解后,大部分回纥人西迁至甘肃、新疆等地,与当地的其他民族融合,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维吾尔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