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名帝辛,是 商朝的末代君主,也被称为帝辛。他是帝乙的少子,据《吕氏春秋》和《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但帝辛是嫡出,因此被立为嗣子。帝乙逝世后,辛继位,即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
纣王在位期间,有观点认为他是一位典型的暴君,与夏桀并称“桀纣”。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武艺高超,力大无穷,曾徒手和猛兽格斗。他曾多次攻伐东夷,俘获了大量奴隶,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然而,他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四起。最终,在周武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徒者八百;战于牧野,纣军败,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
纣王的墓位于淇县城东12里淇河西岸,原有两亩地大小,高数丈,坐北朝南,并且有“帝辛墓”石碑一具。纣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战失败后,登上鹿台自焚,商朝灭亡。纣王的儿子武庚遵照纣“死后葬于淇河之中”的遗命,命人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封口后,河水照流。后因河道东移,河床日见冲刷变低,纣墓露出,又渐与堤岸连在一起。
总的来说,纣王是商朝历史上一个具有争议的重要人物,他既有卓越的才能和成就,也有残酷的统治手段,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