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车是一种起源于日本的汽车改装文化,属于ACGN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具体来说,痛车是指将动漫(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ACG(Animation, Comics, Games)元素直接或间接地粘贴、绘画在交通工具上,如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以此彰显车主的个性和爱好。
痛车文化强调的是个性化的装饰和表达,它不仅仅是车辆外观上的改变,更是车主对ACGN文化热爱的一种体现。痛车可以是汽车,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交通工具,如巴士、地铁,甚至车模等。
痛车一词来源于日本语中的“痛”(itaku),原意指疼痛,这里用来形容装饰车辆的行为类似于给人纹身,既有个性又引人注目的效果。而另一种解释是,由于装饰用的油漆质量高、价格昂贵,一旦车辆有所损伤,车主会感到非常心疼,因此称之为“痛车”。
痛车文化在日本非常流行,并且随着ACGN文化的传播,逐渐影响到台湾、菲律宾、美国及欧洲等地。在中国,痛车文化也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些公共场合,如上海地铁,甚至可以看到痛列车的出现,这是将痛车文化应用到地铁车辆上的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