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烧七(也称为做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丧葬习俗,具体讲究如下:
时间周期
烧七是从逝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共计四十九天。
祭祀活动
头七:家人会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一个七日设立灵位,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头七的仪式较为隆重,丧主家需要准备酒席招待来祭拜的亲朋好友。有些地方还会烧“梯子”形状的祭品,寓意着助逝者顺利返回阳间。
三七:称为“散七”,需要逝者的儿女参加,村的近邻和一些主要亲戚也可以参加。烧完三七后,丧家会宴请宾客。
五七:民间认为逝者会在这一天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亲人,因此祭礼尤为隆重。丧家除了准备酒馔、灵前上供外,还需要请僧道为逝者施放焰口进行超度。
六七:称为“留七”,意味着包括所有亲朋好友在内的最后一次集体祭祀。礼俗同二七、四七,从简即可。
末七(断七):也称为“尾七”,是整个烧七过程的最后一个七,需要逝者子女和近邻参加告别仪式,比较隆重。这一天丧家不需要穿孝衣,算是与逝者道别。
特殊注意事项
在做七期间,如果遇上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丧家需要特别注意。
丧家在烧七时,会在门口挂起白色的灯笼,表明家中正逢大丧。
“回煞”或“回殃”仪式:根据民间信仰,人死后魂魄会在前七七四十九天内返回家中一次,具体时间由道士推算确定。家人会准备香烛、酒食,在地上铺设炭灰或草木灰以检测逝者返回的脚印,并在门口放置装有煮熟鸡蛋的土罐献祭给“殃神”。
文化寓意
人死后烧七的习俗认为,人死后魂魄会经历一系列的考验和转化,家属通过举行祭祀仪式,可以为逝者指明道路,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最终达到超脱的目的。
每逢七的日子都有特殊含义,如“头七”是逝者魂魄返家的日子,“三七”是儿女为逝者打点阴间事务的日子,“五七”是逝者最后一次回家看看亲人的日子等。
这些讲究和仪式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也是对生者的慰藉,帮助家人逐渐接受亲人的离世,缓解内心的悲痛,并寄托对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好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