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共发生了六次大的改道,具体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前602年):黄河改道,从河南浚县向东北方向径流,途经河南濮阳、河北大名、山东临清,最后经河北沧州进入渤海,称为西汉故道。
西汉王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在河北大名县决口,改道后经过山东聊城,最后在山东滨州进入渤海,称为东汉故道。
北宋时期(公元1048年):黄河在濮阳附近决口,主要途径河北大名、馆陶、山东乐陵、无棣县入渤海,期间有短暂河道变化,称为北宋故道。
南宋时期(公元1128年):为抵御金兵南下,在滑县人为决口,黄河改道向南流入黄海,称为南宋故道。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黄河主要河道经过开封、商丘,从明朝初年到清朝咸丰时期,这一时期统称为明清故道。
清朝时期(清咸丰五年,即公元1855年8月1日):黄河在兰阳县铜瓦厢决口,改道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了现代黄河。
黄河改道对华北平原的影响深远,历史上多次改道都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有效的治理,黄河改道带来的灾害才得到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