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中国传统节气与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时间段,标志着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它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大致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三伏天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初伏、中伏和末伏:
初伏:从小暑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中伏:从小暑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天数不固定,可能是10天或20天。
末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持续10天。
整个三伏天的长度可能是30天或40天。这段时间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三伏天不仅是自然界高温的时期,也是中医认为进行特定治疗如三伏灸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人体内的阳气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有助于治疗一些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
这一时期,民间有许多习俗,如避暑、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等,以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