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太阳黄经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所以分为24个节气。
日期计算公式
通式寿星公式:[Y×D+C]-L
其中,Y代表年份的后两位数,D=0.2422,L代表闰年数,C取决于具体节气和年份。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计算如下:[17×0.2422+3.87]-[(17-1)/4]=7.9874-4=3,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现代计算方式
现代则完全依靠天文学仪器进行黄赤交角测算,由紫金山天文台发布二十四节气,精确到分秒级别。
节气名称和顺序
二十四节气按照顺序排列,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与阴历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的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制定。
节气与公历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变化不大,上半年的节气都在公历的每月六日或二十一日,下半年的节气日期都在公历每月的八日或二十三日。
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二十四节气的计算主要依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通过天文学仪器精确测算,确保每个节气的日期和时间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