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中未进行抵抗,这一决策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主要原因的梳理: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蒋介石当时正忙于在南方“剿共”,并在1931年7月发出“先安内后攘外”的声明。
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指示在日军寻衅时应避免冲突,以保国家民族利益。
张学良的斗志与决策
张学良虽然对日军野心有所认知,但基于蒋介石的指示,下达了不抵抗命令。
张学良的掌军能力和威信没有达到其父高度,担心抵抗日军导致东北军分裂。
日军的精心准备
日本对东北进行了详尽的情报搜集和军事训练,为侵占做了充分准备。
东北军的兵力布置
九一八事变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只有一个旅,而日军第2师团人数远超于此。
奉系军阀的决策失误
1929年底的“中东路战争”中,奉系军阀选择错误的敌人,主动挑起战争并惨败,导致在日寇新的挑衅面前丧失抵抗勇气。
国民党的政治承诺与制约
张学良在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得到政治承诺,保证他在东北的权力和对日本问题的支持。
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缺乏足够认识和准备,采取了整体的“防守战略”。
综上所述,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是国民党高层、东北军内部、日军准备情况以及奉系军阀决策失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